受武侠小说的影响,可能很多人都曾经幻想过成为一名行走江湖的侠客,纵横红尘,浪迹天涯。虽然说“江湖不是打打杀杀,而是人情世故”,但在我们的想象里,那些落拓不羁的游侠们最好的股票配资平台,大抵也都必须得是手握三尺剑,侧骑青骢马,白衣翩翩,快意恩仇,那才称得上潇洒风流。
\n从这种想象中可以看出,一把好剑绝对是狂刷时髦值的神器,更是侠客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国人对剑这种武器的好感貌似是刻在DNA里的,只要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自动解锁各种相关知识,无论是历史上的剑侠,还是传说中的名剑,大伙都能说得头头是道。
\n在幻想纵马江湖的时候,我们或许可以给自己脑海中构建的侠客故事加上一点细节。比如,我要给自己的剑起个什么名字?
\n一把剑,还得起名?
\n仔细想来,给一把剑起名字这回事,其实稍微有点奇怪。给自家养的小猫小狗起名字还很正常,毕竟要跟宠物互动,名字实在是很重要;就算是给金鱼乌龟起名字也还算说得过去,好歹它们也能跟人产生互动。但剑又不能跟人互动,本质上它和家里的榔头、扳手区别不大,要是把每一样五金用具都起上名字,那也太奇怪了。
\n但为什么从古至今的人们仍然执着于给剑起名呢?
\n剑不仅仅是杀伐的兵器,更是君子的佩饰,中国人对它的感情与对待其他兵器截然不同。作为一把护身的兵刃,剑的背后蕴含着匠人的心血、技艺和审美追求,它和执剑人之间的关系也极为紧密,剑客追求名剑傍身,二者说是亲密战友关系也不为过。作为一种配饰而言,剑的形制贴合儒家价值观念,它的双刃象征着君子常常刀刃向内深度自省,它的形状平直,契合君子四平八稳、中正平和的处事态度,从这个角度而言,剑与玉类似,堪称佩戴者的伙伴。
\n由此,人与剑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密,人们相信宝剑有灵,在某些情况下能够与人沟通,这样一来,为剑起名字也就不奇怪了。那么,要是有把属于自己的剑,要给它起什么名字呢?
\n那些梦想成为英雄的少年可能会给剑起名“太平”,取“天下太平不出剑,天下不平出太平”之意。而一生搞笑的当代网友,或许可以带两把剑出门,一把就叫“初一”,另一把叫“十五”,毕竟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,打起架来总有一把剑能命中。
\n幻想修炼御剑术的人,也可以给自己准备四把剑,分别叫“前辈”“停手”“饶我”“一命”,通过大喊“前辈停手,饶我一命”实现四剑齐出,在敌人收手的时候迅速偷袭,把对手捅成筛子。
\n还有想当驯兽师的选手,准备给自己的剑起名“旺财”,给自己的狗起名“看剑”,这样就可以在对战时造成出其不意的效果:敌人以为要放狗咬人,其实是要拔剑;以为应该防御剑招,反而被狗狠狠咬了一口。
\n更狠的恐怕是不取人性命,只伤人名誉的剑。如果是真正的攻心者,那就管自己的剑叫“粉红兔兔头”,只要伤了人就可以四处宣扬,敌人是被“粉红兔兔头”打伤,名声尽失,估计无论是谁在对战的时候都得怵它三分。
\n给剑命名,古人是认真的!
\n虽然说当代人给剑起的名字多少有点“邪道”的意思,但古人在给剑起名的时候可是相当认真,还留下了“十大名剑”的传说。虽然“十大名剑”究竟有哪些,尚未有十分确切的定论,但“承影、纯钧、鱼肠、干将、莫邪、龙泉、泰阿、赤霄、湛卢、轩辕”这一版本流传相对广泛。那么这些名字又是缘何而生,其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呢?
\n《列子·汤问》中说“承影剑”是:
\n“将旦昧爽之交,日夕昏明之际,北面而察之,淡淡焉若有物存,莫识其状。其所触也,窃窃然有声,经物而物不疾也。”
\n简直是一把无影剑,它与“含光”和“宵练”并称“商天子三剑”,其外形各有特色,但共同的特点是都非常隐蔽,很难察觉。
\n“纯钧剑”又叫“纯钩剑”,《淮南子·修务》说它:
\n“始下型,击则不能断,刺则不能入。及加之砥砺,磨其锋㓵,则水断龙舟,陆剸犀甲。”
\n可见其锋锐无比,传说这是欧冶子铸造的最后一把剑,他在铸剑之时如有神助,事毕后便力竭而亡,使得纯钧成为名剑绝唱。
\n“鱼肠剑”也是一把带着杀伐之气的宝剑。在《唐雎不辱使命》中,唐雎对秦王说:“夫专诸之刺王僚也,彗星袭月。”这段故事中,专诸用的剑就是鱼肠。将这把武器称为剑或者匕首似乎都说得过去,因为它的体积之小足以放入鱼腹之中,“鱼肠”这个名字也是因此而来。
\n“干将”和“莫邪”的名气同样不小,这两把剑背后的故事更被无数次讲述。《吴越春秋》中说:
\n“干将,吴人;莫邪,干将之妻也。干将作剑,莫邪断发翦爪,投于炉中,金铁乃濡,遂以成剑。阳曰干将,阴曰莫邪。”
\n这个故事在此后的千年中不断被讲述、改编,就连鲁迅也曾以此为底本创作《铸剑》。
\n“龙泉剑”原名“龙渊剑”,它与“泰阿剑”一同铸成。由于其剑身纹路剔透悠远,看起来如同登上高山,俯瞰深渊一般缥缈深邃,故得名“龙渊”,后为避李渊讳而改称为“龙泉剑”。
\n“泰阿剑”号称“威道之剑”,《史记·李斯传》中记载:
\n“李斯上书曰: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随和三宝,垂明月之珠,服太阿之剑,乘纤离之马……”
\n这把剑还是由欧冶子铸造,并在战争中使得“三军破败,士卒迷惑,血流千里,猛兽欧瞻,江水折扬”,战斗力简直不要太离谱。
\n“轩辕剑”这个名字如雷贯耳,与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息息相关。明代李承勋撰写的《名剑记》中引用《广黄帝东行纪》中的话:
\n“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剑,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。帝崩,葬乔山,五百年后,山崩,室空,惟剑在焉。”
\n这一记录是否站得住脚还有待考证,但确实为人们留下了关于“轩辕剑”的传说,这把由华夏始祖铸造的宝剑,此后时时被人们提起,并在各种艺术作品里扮演重要角色。
\n“湛卢剑”传说由工匠欧冶子打造,传说它是:
\n“五金之英,太阳之精,寄气托灵,出之有神,服之有威,可以折冲拒敌。”
\n如果拥有它的人行为不轨,那么湛卢剑就会自行离开原主,寻找新的主人。这把剑原本在吴王阖闾手中,由于阖闾暴虐无道,于是它便顺着水路一路来到楚昭王的枕边。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认为,湛卢剑的名字源于它是“湛湛然黑色也”,据此推测,这把剑可能是我国古代比较早的钢剑之一。
\n跟上述二者相比,“赤霄剑”的传闻就显得有鼻子有眼不少。据说这是刘邦斩白蛇起义时用的剑,陶弘景所撰的《古今刀剑录》中说:
\n“(刘季)于南山得一铁剑,长三尺,名曰‘赤霄’,大篆书。及贵常服之,此即斩蛇剑也。”
\n连剑名是什么字体都记载得头头是道。至于这把剑的去向,则跟志怪小说有得一比,《晋书·张华传》记载:
\n“汉高斩蛇剑、王莽头、孔子履等尽焚焉。时华见剑穿屋而飞,莫知所向。”
\n为啥我们这么喜欢剑?
\n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和平,但中国人却对剑这种冷兵器有着经久不衰的热情,这份喜爱跨越千年,代代相传,令人不禁好奇这背后的原因。
\n早在商周时期,古中国的战场上就已有了青铜剑的金戈交击声,贵族们更是将其作为随葬品与自己一同长眠地下。随着冶铁技术不断发展,铁器逐渐成为主流,也产生了“刀枪剑戟、斧钺钩叉、镋棍槊棒、鞭锏锤抓、拐子流星”十八般兵器的说法。
\n战国剑
\n少虡剑
\n而在这十八般兵器里,剑则被认为是说一不二的“百兵之君”,这与剑的实用性息息相关,跟其他武器相比,剑的体积和重量都较为适中,适合随身携带。在古时,佩剑几乎是各个社会阶层共同的流行趋势。比如高贵如秦始皇,在荆轲刺秦时,朝堂上的大臣高呼:“王负剑!王负剑!”这才让嬴政逃过一劫;落魄如早年间的韩信,即使混得很差,但也总是随身佩剑,还被人说:“若虽长大,好带刀剑,中情怯耳。”
\n随着时代发展,战争逐渐平息,剑便衍生出了独特的审美意义,剑舞便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。比如杜甫说公孙大娘的剑舞:
\n“霍如羿射九日落,矫如群帝骖龙翔。来如雷霆收震怒,罢如江海凝清光。”
\n大唐剑圣裴旻也因剑与艺术结缘,在画圣灵感枯竭时,用剑为吴道子提供了创作灵感。
\n当然,除了悠久的历史和本身的审美意义之外,文艺作品也在剑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辛弃疾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”,把剑作为抗敌报国的象征;龚自珍写“一箫一剑平生意,负尽狂名十五年”,则是把宝剑当成少年气质的载体。也许正是由于文艺作品和历史传承的双影响,才使得中国人对剑始终念念不忘。
\n千古传奇,剑侠一梦。经过历史的淘洗,剑已成了中国人文化基因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它书写着中国的军事史,也是无数艺术家的“灵感缪斯”;它为君子保驾护航,也让庶人安身立命。在千百年后的当代,那三尺青锋的阵阵蜂鸣,仍在每个中国人的耳边回荡。
\n参考文献:
\n[1] 吴杰华.再论高祖斩白蛇.中国典籍与文化,2017年第1期.
\n[2] 蒋晓光.立极庙与斩白蛇:秦之正统的树立及接受研究.华侨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9年第1期.
\n[3] 《礼记·曲礼》
\n[4] 司马迁.《史记》
\n[5] 李亢.《独异志》
\n[6] 卢江良.《龙泉宝剑 中国宝剑史》
\n[7] 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.《中国武术大辞典》
\n[8] 周正武.《天工神冶 中国古代刀剑文献汇释》
\n除署名外,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
\n最好的股票配资平台
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