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——盛夏始,万物繁盛
\n文/宋英杰
\n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。
\n6月21日或22日,夏至节气。这是一个源于天文的节气,它代表了一种极致。这是北半球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的日子,标志着盛夏季节的开始。
\n有一句情话与夏至相关,说的是:“这一天,想你的时间最长,梦你的时间最短。”
\n曾经有一位陕西的农民网友,在夏至的时候深有感慨,他说:“西瓜仿佛忽然之间变大了,玉米也在麦茬地里露出了一寸的青苗。田园的变化总是耐人寻味,特别是在这仲夏时分。你若两天没去地里走走,一定会觉得是大自然对它做了手脚。”
\n夏至面
\n每到一个节气,网友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:“今天吃什么?”
\n民谚说:“冬至饺子,夏至面。”
\n在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,夏至吃面有着悠久的历史。人们感觉此时“食汤饼”,然后“取巾拭汗”,可以“面色皎然”。所谓汤饼,类似现今的热汤面片儿。
\n就物候而言,黄河流域是“芒种三日见麦花”,随后“宿麦既登”。夏至时节恰好可以喜尝新麦,极有耕耘之后的成就感。所以“夏至面”,首先是有物质基础的。
\n据记载,旧时北京在夏至时“家家俱食冷淘面,即俗说过水面是也,乃都门之美品。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,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,天下无比”。
\n直到今天,过了水的炸酱面,依然是很多人夏日之最爱。
\n夏九九
\n如同冬至起数九一样,夏至起也有数九的习俗,一个是冬九九,一个是夏九九。
\n古时冬也数九,夏也数九。尽管夏季南北气温梯度远比冬季小,冬九九歌谣具有显著的地域限定,夏九九歌谣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,但夏九九歌谣为什么远不及冬九九歌谣那般流传呢?我觉得或许有这样几个原因:
\n第一,冬闲夏忙,无暇仔细数;第二,严冬之苦甚于酷暑之苦;第三,夏季的天气更为多元和复杂,人们的关注点比较分散,不大可能只聚焦在气温方面;第四,夏九九说的是温度转变过程,而冬九九说的是生机的酝酿过程。那份守候,更为唯美,更值得人们憧憬。
\n夏九九歌谣的版本虽多,但是含义大同小异,这里举一例:
\n一九二九,扇子不离手;三九二十七,冰水甜如蜜;四九三十六,汗出如洗浴;五九四十五,头戴秋叶舞;六九五十四,乘凉入佛寺;七九六十三,夜眠寻被单;八九七十二,思量盖夹被;九九八十一,阶前鸣促织。
\n水节
\n“芒种夏至是水节”,梅雨季节来了。小暑时节才会陆续出梅,副热带高压随即北抬西伸,湿热的东南风盛行,代之以“桑拿天”。
\n民俗之中,人们将此时的东南风称为“黄雀风”。《风土记》里这样说:“南中六月则有东南长风至时,海鱼化为黄雀,故俗名黄雀风。”
\n按照农事谚语的描述,“夏至东南第一风,不种潮田命里穷”“夏至水满塘,秋天谷满仓”。
\n这时的降水,往往是热对流,黑云翻墨,白雨跳珠,“夏日熏风暑坐台,蛙鸣蝉噪袭尘埃。青天霹雳金锣响,冷雨如钱扑面来”。
\n有一则通晓度很高的谚语,叫作:“芒种夏至是水节。”但各地的“水节”节气各不相同。真正符合“芒种夏至是水节”的,大体上是江南一带。很多谚语,体现了明确的地域上的适用性。
\n(本文节选自《二十四节气志》)
\n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\n股票配资佣金
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